深户办理,社保代缴!
推谷小保 2021-05-05 17:25:18
让湾区就业更简单 !
今天是深圳40岁生日
今年也是深圳留创园成立20周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深圳海归创业专刊
转发此文
祝深圳生日快乐
!!!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8月26日第 10版)
睿心医疗的3位创始人郑凌霄(中)、兰宏志(右)与马骏。
2020年第十七届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吸引了许多外国应聘者。廖万育摄
南海潮头又春风,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了40岁的生日。“深爱人才,圳等您来”,写在深圳人才公园中的这句真诚邀约,正是这座城市引才爱才的最鲜明注脚。40年来,深圳先行先试、开放包容的环境,为留学归国人员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广阔天地。优秀海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同样写进了不少“留”字号企业的基因之中。40年后再出发,肩负新使命的海归创业者们,正在奋力跑好自己手中这一棒。打造海归创业“强磁场”优盘,这个小巧便捷的可移动存储设备,早已成为万千用户在信息时代的必备产品,用于数据的传输与备份。但鲜有人知的是,全世界款优盘在20年前正是诞生于中国深圳。1999年的春天,从新加坡回国的邓国顺与成晓华在深圳创办朗科科技有限公司,不久之后,二人共同研制出全球款闪存盘,命名为“优盘”。从此以后,这枚仅有小拇指大小的“存储精灵”逐渐替代了当时广泛使用的3.5英寸软盘,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2000年,深圳率先在全国颁布《关于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深创业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留学人员可以享受再次出国来去自由、市内自由流动、评职称不限指标等十几项特别待遇。《规定》正式公布后,一时间在海内外留学人员群体中引发强烈反响,一个月之内就收到了150人次的来信来访。而后,一系列鼓励政策吸引海归人才,逐渐形成了引进海外人才与智力的长效机制。得益于有效扶持与市场培植,朗科、华大基因、迅雷、益心达等一批“留”字号骨干企业在深圳茁壮成长,有的已经成为超亿元产值的国内企业“领头羊”。因才而兴,是这座城市从一个小渔村变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化创新城市的关键。2017年11月1日,备受关注的《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正式施行,这部地方性法规使深圳特区的人才优先发展有了法治保障,而每年的11月1日,也被深圳以立法形式确立为“深圳人才日”。根据深圳市人社局发布的有关数据,2020年深圳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86万人,已累计认定国内高层次人才9000余人,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员超过13万人。而据某社交软件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海外人才净流入排名中,上海、北京、深圳位列前三,稳坐人才净流入阵营。深圳还致力于搭建全球英才“风云会”的舞台,想要全方位打造“国际人才高地”。2007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深圳举办,此后长期落户鹏城。14年来,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已成为中国引进国外人才智力的重要渠道、创新成果交流互建的重要窗口,为推动全球人才智力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对人才的爱护与尊重,早已写在这座城市的许多角落。毗邻深圳湾的深圳人才公园,以“人才”为主题,彰显引才决心。“这里几乎是每一个新深圳人寄托思绪的地方,天南海北的外乡人在此处徜徉,凝望潮起潮落。滩涂和浪花向远方延伸,可以凝望深圳的摩天大楼和港岛的青山,你看到的不只是风景,还有自己在这里的无限可能。”一位网友曾在微博上这样深情地描写过傍晚时分的人才公园。今年3月,深圳正式获批建设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此前包括武汉、深圳、西安等在内的多个城市都在争夺“第四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成为深圳进一步汇聚国内外人才、提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的重大平台。释放人才创新力每年10月到来年4月,深圳湾都会变得热闹非常。在候鸟全球九大迁徙线路中,深圳湾是一个重要落脚点,海边茂盛的红树林湿地,为来此过冬的候鸟提供了安静的栖息地和丰富的食物,这里也因此拥有了“候鸟天堂”的美誉。对于海归人才引进来说,适宜的环境同样重要,尤其是能支持人才实现高质量创新创业发展的环境。与候鸟不同的是,环境好了,海归就会扎根在这里不再迁徙,无论寒冬或暖春。2020年12月,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家评价调查报告》中,深圳营商环境综合评分排名,仅次于广州,法治环境指数得分位居全国首位;今年3月,《深圳市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对外发布,涉及商事登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市政设施接入服务、企业、法治保障等14个重点领域,共提出210项改革举措……优化营商环境,这项深圳的“一号改革工程”,彰显出深圳市以更大力度进行发展的决心。“考察了北京、上海在内的多个城市后,我们还是决定把公司放在深圳,这里服务性的理念非常利于初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推进。”睿心医疗创始人郑凌霄告诉本报记者,同样吸引他的还有深圳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以及优越的营商环境。落脚深圳,是郑凌霄同公司另外两位创始人兰宏志和马骏共同做出的决定。北航本科毕业的郑凌霄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兰宏志和马骏同为清华校友,兰宏志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研究员,马骏与郑凌霄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读博时便互相欣赏。2017年底,三兄弟携家带口从美国来到深圳创业,成为深圳市留学生创业园的重要孵化项目。而今,这家年轻公司所研发的冠状动脉供血功能(CT-FFR)软件已进入创新绿色通道,并完成全国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准确率全球。同时,睿心推出的心血管智能诊断平台是全球个全自动化“形态学 + 功能学”冠心病影像分析系统。魅力、活力、动力和创新力,生动概括出了深圳最重要的特质。创新,是这座城市的发展底色,深圳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的4.2%,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34.8%,连续16年居全国城市之首。与此同时,40年来,深圳始终在下大力气增强人才平台的承载力。截至2020年底,深圳已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累计达到2260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全球人才团队。对于众多年轻的创业者来说,40年后的深圳,仍然能够带给他们更多机会与想象空间。不久前,2020年度留学人员来深创业前期费用补贴申报正式启动,补贴资助额度从3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特别优秀的项目将给予500万元的资助。“对初创企业而言,100万元的资助可以做很多事情,还能让企业感受到被尊重与认可,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迈步机器人执行官陈功说。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医疗康复机器人科技公司,创始人成员多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名校海归博士,成立短短几年内已获得多家投资机构青睐。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与涌动继续加速,不断激发出深圳更为强大的城市发展活力。“三区叠加”迎来新机遇2020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6个月之后,《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印发。“三区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再一次点燃了众多海归的创业豪情。“深圳是最适合海归创业的城市,也是最容易诞生创新工匠的地方。”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宁如是说。陈宁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他设计出了国内款商用矢量处理器芯片。从2014年公司落户深圳至今,这家海归公司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去年7月,云天励飞与深圳市办公厅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多领域产业化应用落地、推动建设粤港澳人工智能开放赋能平台等领域加强合作。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建设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依托政策、人才、技术、资金、基础设施、产业链等区位优势,孕育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其中,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平台优势,让许多“留”字号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除了奥比中光的创始人,黄源浩身上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标签是他名副其实的“学霸”履历。从北京大学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再到之后辗转香港、加拿大多地求学、工作,2012年在新加坡麻省理工SMART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员的黄源浩,虽然只有32岁,却已成为光学测量领域的国际专家。“正是在这里,在粤港澳大湾区,我们把港澳的科技人才以及珠三角的产业配套、制造业优势,以及国内广大的市场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飞速发展。”黄源浩说。2013年,他来到深圳创业,7年时间里,奥比中光掌握了3D传感全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填补了之前国内AI3D(人工智能和3D技术的综合运用)领域的空白,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机器人、新零售等众多领域。期间,3D传感器使战疫一线的机器人拥有了一双“智慧眼睛”,可以妥善完成避障、导航,从而更好承担防疫工作中的消毒、送餐等工作。在深圳市留学生创业园办公室主任刘海涛看来,留学归国人员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大有可为,将为深圳打造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标杆城市增添动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中,海归可以利用自身所学,推动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海归可以在创新创业、服务方面发挥优势,在未来通信器件、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创造出新的产业链条;在法治建设、城市管理、国际接轨、文化发展、对流等方面,海归可以发挥自身的国际视野优势。”刘海涛说。他告诉记者,在深圳20余家留学生创业园区中,截至去年,仅他所在的深圳市留创园,自成立以来就已累计孵化企业1000余家,企业在园期间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达72.31亿元。40年惊涛拍岸,一代代海归风雨兼程,实现着人生的价值,见证着深圳的崛起和巨变。40年砥砺前行,面对“二次创业”的新征程,海归逐梦深圳初心不改。在这里,“留”字号企业一定会续写出深圳奇迹新的篇章。
“来了,就是深圳人”(海归微观)
深圳奥比中光公司研发的擎朗送餐机器人,期间在包括湖北、广东、浙江在内的全国10多个省市上岗服务。负责配送餐食、生活用品、医疗用品等,避免交叉感染,减轻一线医护人员的重复劳动工作。(本版照片均来源于网络)
深圳市南山区大沙河沿岸航拍美景。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在深圳,“来了,就是深圳人”绝不单单是一句口号,这7个字传递出一种开放和包容——这里迎接每一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寻梦人。根据2020年深圳统计年鉴的数据,深圳常住人口为1344万,而在1979年,深圳的常住人口是32.35万。深圳今天的繁华,凝聚着每一位来深建设者的拼搏与汗水。将深圳称为“全国最年轻的城市”并不为过,并不是因为经济特区的设立时间,而是因为深圳的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有32.5岁。并且,近5年来,深圳每年仍保持着常住人口新增40万—50万人的强劲势头。年轻人愿意来这里,将个人命运与城市发展相融合。海归也不例外,甚至对这座城市更为偏爱。作为中国改革先锋的深圳,其城市基因与海归创业天然契合。勇立潮头的城市离不开敢为人先的闯将,40年前是这样,40年后的今天同样如此。40年间,归国留学生在深创办的企业已达4000多家,超亿元产值的企业有70多家。一边是过险滩渡激流的城市禀赋,一边是滚烫热烈的报国热情,二者相遇,碰撞出火花,“海归经济”在深圳的蓬勃发展是历史必然。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所拥有的新的历史使命,也是“深圳人”需要完成的时代答卷。对于海归创业者来说,想要在此时此地实现创业梦想或许并不比40年前更容易。诚然,深圳今天的创业资源之丰富、信息流通之便捷、基础设施之完善早已今非昔比。但如今这里高居不下的生活成本的确让一些海归在选择时多了分谨慎,而行业内杰出者涌现,客观上也对一些中小企业和初创团队推进自身发展提出了挑战。深圳很清醒。在今天,“来了,就是深圳人”不仅是一份邀请、一种气度,也是这座城市面向人才许下的承诺、给予的保障。当然,这里面还得有一份踏实——一份真真切切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一份赠予每一名建设者的丰厚回报。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湾区校招猎场”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说明:内容如未注明出处,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
湾区校招猎场前身为香港青年人才交流中心,致力于服务湾区港中科,城理浸,澳大,清北,中大,华工,深大,暨大及海外哈佛,剑桥等名校人才交流,人才招聘等.通过人才智库共享及校友内推为港澳青年,海外华侨及名校毕业生提供湾区名企就业咨询及实习机会,并致力成为湾区最的人才服务商之一,为湾区末来发展引进更丰富的人才资源.关注湾区小猎了解更多湾区校招实习资讯!!!